小販市場及街市發展史(上)
2020年6月19日
撰文:Ping Wo Chu


在二戰重光後大埔人口不斷增加, 商務繁盛。鑑於雜物販、果菜販、 肉食販、鮮魚販等分散各處販賣, 影響市容及難於管理。 1948 年尾, 理民府決定興建一座大埔街市,為 一連過的新型建築物,位於富善街 北面側,並於1949年3月14日由 理民官威林氏主持開幕剪綵。
大埔街市內有攤檔 50 個,分配方 法為公開競投,價高者得,但商販 們則希望開業悠久者有優先權。
1949 年 9 月大埔鄉民小販要求七約鄉公所,代彼等向當 局要求撥岀適當地點作擺賣。警司傅禮沙即時撥岀大埔墟 對開之空地,相信是谷亭車坪位置,並且免收租金任由擺 賣。但只限擺賣雞鵝鴨等雜貨,而在靖遠街的空地則只准 擺賣蔬菜。
1953 年,懷仁街被指定為小販擺賣場,並辦理小販登記, 作有秩序經營,但由於地方有限及為爭取生意,小販多擅 自走到街市及富善街一帶擺賣,並蓋搭蓬帳而最終遭警方 阻止。
【成立小販聯誼會】
1952 年政府批准大埔七約鄉公所,興建大埔谷亭市場。位 於大埔街市鄰近的有蓋頂市場,專供鄉民擺賣農產物品, 1953 年尾因地方不敷應用而向當局申請擴建獲得批准,並 將上蓋改為馬屎泥瓦,耐用兼防熱。
1965 年 2 月,部份的街市側及谷亭附近的小販,需要遷移 到屠房附近的農產品擺賣場,受影響的多是菜販及魚販。
當年的大埔農產品擺賣場,相信就是汀角道與廣福道交 界,大埔政府合署的附近位置。
1966 年 10 月理民府為了改善小販攤檔的擺賣秩序及整潔 市容,在廣福橋附近普益街之新填空曠地撥作露天小販市 場,安置墟內各街道的小販攤檔,集中擺賣。但由於攤檔 面積過小(3 呎 X4 呎 ),且攤位相連過密及行人路狹窄, 買賣雙方均感不便,大埔商會隨即與理民府商討,希望能 擴大市場面積及加建上蓋。
1974 年 3 月,大埔小販聯誼會正式成立,成立目的是增進 同業友誼,發揮互惠互利精神及加強與政府間緊密聯繋。 而第一屆會長是譚玉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