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
撰文:謝志榮 圖片提供:李灼珊醫師

雖然早前已「立秋」,晚上也涼了點,但不代表酷熱天氣立即就結束。中醫內科博士、註冊中醫李灼珊表示,根據中醫五行學說和廿四節氣,要到了「白露」(今年是 9 月 7 日)之後,天氣才會慢慢地涼下來。而由立秋到白露之間,中醫稱為「長夏」,代表天地間多以濕及熱為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未退,今夏如何養生兼壯肺至為重要。 「根據中醫理論,夏天屬於陽氣極盛的季節。陽氣對人體很重要,但酷熱的天氣卻可令人陽氣太盛而外浮於體表,容易外洩損耗,必須學會順應夏天炎熱的天氣去調理身體。」李醫師說。 原來,《黃帝內經》也指出:夏天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上熱氣下降,蒸發地氣上升,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便開花結果了。 「所以,我們早上起床時,不要厭惡夏天的日長天熱,要讓體內陽氣向外宣通開發。所以夏天是健身、調養、工作、創造的最好季節。不 過,」她補充說,「現代社會的最大問題,就是過度使用冷氣空調。夏天本來應該是健身、創造,使皮膚開洩和出汗的季節,但現在一般人都會把室內的冷氣開得很大,且溫度很低,於是很多人在夏天毛孔張開的時候,被冷氣一吹,中醫講的『虛邪賊風』(相當於細菌病毒等致病元素)就會乘虛而入,人就生病了。」 被虛邪賊風乘虛而入,輕則會患傷風感冒,重則有些人會落枕(即睡覺時吹着冷氣以致「瞓捩頸」)、面癱,甚至一些血管不好的人更可能出現中風。 「所以,我們在現代化生活裏,要注意夏天盡可能減少吹冷氣,要開空調時也不要太大風,溫度也應調得不要太低。食療方面,夏天可以多吃清涼解熱的食物,也可以找中醫師定時拔火罐或刮痧,都有助於解熱醒神。」李醫師表示。 〖鮮百合芡實煲〗

材料(2-3 人份量):鮮百合 80g(2 頭),芡實 20g,紅蘿蔔 1 根,香芹莖 1 根,鮮蝦仁 6-8 隻,鹽 1 茶匙,油適量。做法: 將紅蘿蔔削去外皮洗淨,切成細粒。鮮百合洗淨掰成 瓣。湯鍋用大火把水燒沸後,放入芡實改中火煮 15 分鐘。 鮮蝦仁、紅蘿蔔粒、香芹、鮮百合瓣等另用鍋或鐵鑊 炒 1 分鐘,把炒好的所有材料放入湯鍋中,與芡實一 起再煲煮 10 分鐘。隨口味加鹽,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