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撰文: 張行 / 攝影: 李彤昕


「3223」、「3214」大家知道是什麼?這是本港過去曾經實行的中學學制。雖然制度有所轉變,然而初中、高中普遍不分校,中學生可於同一學校完成整個課程。但在上世 80、90年代,中三學生如成績不如理想,或許不能升讀原校。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開辦後的第一批中四生正正屬於這一群組,當時的情況,現任
林廣輝校長仍歷歷在目。
「3223」代表 3 年初中+ 2 年高中 +2 年預科+ 3 年大學;「3214」是 3 年初中 +2 年高中+ 1 年預科+ 4 年大學。今時今日已被「334」所取代。這堆數字有一個共通處,就是中學生基本上可以在同一中學完成初中及高中課程,不過在 80 年代,由於政府資助的高中學額極為有限,中三學生如成績不理想,可能要停學或轉校。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於 1988 年創校,當時只招收中一及中四學生,而第一批中四學生就是不能升讀原校的轉校生。現任林廣輝校長,當年剛大學畢業投
身教育界,他形容自己「盲樁樁」成為圓玄二中的老師。
〖無心向學因素很多〗
「當時覺得新校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且校址離居所不遠。由於是新校,設備很不足,9 月要開學了,8 月連書枱也未送到,我們在木工枱上開會,校舍在這數十年不斷優化。」訪問當天,校長在設備完善的辦公室分享昔日教學的點滴。
多年來,轉變的自然不只是硬件配套,學生也有變化。「當年的中四學生來自沙田區,他們不能升讀中三原校,質素並不是十分理想,但漸漸有我們自己培育的初中生
升上來,成績也見進步。」
那麼學校是如何將那一批從原校派過來的學生,指導回到學校要求的水平?校長當年不是校長,是中四的班主任「林 Sir」,常常跟學生傾談。「其實每一個學生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他為什麼無心向學,為什麼行為有偏差,都與背後的很多問題有關。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相信性本善,應該和他們建立關係,去誘導他們。他們是被舊校放棄的一群,初來的時候不僅對新學校沒有歸屬感,可說是沒有好感。我會說是透過人的教育去改變他們。我會跟他們踢一場球賽、談談天,讓他們感到被關心。」
〖對學生有要求是一份尊〗
林校長強調關心和同行,但他的教導卻不止於此。「我們的校訓是『明道立德』,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中國傳統美德。學校講求品格教育,這批學生學習動機
較為薄弱或行為容易偏差,我們是本着教學宗旨,可以說是有教無類、用愛去感動,慢慢建立他們的行為習慣,所以初期我們較為着重訓育方面。」
林校長的原則是「嚴中有愛」。「我對學生有要求,例如要求他們按時交作業。我的要求代表對他們能力的肯定,對他們的一份尊重。」由於這一批學生的知識根基
較為薄弱,學業成績不會很卓越,但林校長很欣慰學生們都品格端正、行在正軌上。「事實是,我跟這批學生的感情很好,第一屆畢業生在往後仍會出席母校的校慶,其中一位學生更是我婚禮的攝影師!」校長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