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撰文: 徐捷 / 攝影: 李彤昕






香港政府於1972年在全港18區其中16區,成立「分區委員會」,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公眾及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活動及推行由政府贊助的計劃,提供意見並加以協助。當時大埔及北區仍保留鄉郊地區特色,區內有其他成立已久的地方組織,擔當着分區會的工作,與政府部門也配合得宜;1982年,政府成立區議會,區議員雖派系有別,但重視民生方向一致,政府認為大埔與北區不同部門功能不需重疊,故而沒有在此兩區設立分區委員會。可惜,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選出,2020年至2023年之區議會成員,於大埔及北區區議會內討論有關交通擠塞,擴闊道路、治安、活動等範疇時,未見有實際建樹。
為使民生問題不因政治情況拖延,加上人大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因應社會上有增設分區委員會需求,民政事務總署決定於2021年4月1日於18區中原本不設分區委員會之大埔及北區設立分區委員會,大埔分區委員會會設大埔南、大埔北兩個分區,合共有37位委員,該兩區的分區委員會由2021年4月1日正式成立,委員任期與其餘區份的分區委員會一樣直至2022年3月31日止。
民政事務總署重申,分區委員會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會以「用人唯才」為由,考慮有關人士的才幹、專長、經驗、誠信和參與服務社會的熱誠,以及充份兼顧有關
組織的職能和工作性質。
「大埔南」及「大埔北」分區委員會首次會議,分別於2021年5月26日下午4時及27日下午4時,於大埔區議會舉行。大埔民政事務專員陳巧敏太平紳士出席「大埔南首次分區委員會」會議致詞時表示:「很歡迎大埔南分區委員會委員及我們各部門代表出席2021-2022年年度政府大埔南分區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為了更有效推動地區方面的事務發展,我們聽取了各界人士意見,大埔區在2021年4月1日,首次成立分區委員會,委員來自區內各階層人士,大家都熱心積極,協助政府籌辦地區活動的計劃。在分區委員會會議中,除了委員會代表,也有廉政公署、警務署、食環署、房屋署等等部門同事出席,分區委員會也會按議程需要,邀請不同相關部門人士出席會議。我們會協助分區委員會,提供秘書服務,會就委員提出意見,向各政府部門作出跟進,分區委員會需要籌備不同活動時,民政署也會作出相應協助,現時未有特定的資源安排,希望委員會們擅用分區委員會這個平台,就大埔區環境衞生、交通等各項民生議題,提出更加多寶貴意見。希望各委員發揮所長,發揮經驗,可以更加好,透過分區委員會平台,令大埔區成為更加和諧,更加安居樂業之地區。」
〖大埔南主席:任重道遠有使命感〗
2021-2022大埔南及大埔北首次會議第二項議程,就是選舉大埔南和大埔北分區委員會主席一名、副主席兩名;陳巧敏大埔民政事務專員主持選舉。
大埔南分區委員會正副主席選舉,直至提名期限前,秘書處收到一份提名名單,獲提名主席是胡健民先生, MH;因沒有其他競選人,胡健民成為大埔南分區委員會主席。
也是在提名限期前,秘書處收到兩份大埔南分區委員會副主席提名書,分別是競選人陳笑權先生 MH,JP;另一位獲提名的是羅曉楓先生;由於接獲提名書有兩份,副主席位置有兩位,故而陳笑權與羅曉楓成為大埔南分區委員會副主席。
選舉完成後,胡健民主席隨即主持會議。因為議程時間不欲拖長,而且議員發言有的放矢,以事論事,首次會議議程進行順利。
胡健民獲選後,坦言當選主席,感覺任重道遠,甚有使命感。「大家對我有期望,我最希望解決地區範圍的民生事宜,任務是改善和搞好大埔民生,我會努力做好這份工作。」
〖大埔北主席:希望把工作做好〗
大埔北分區委員會首次會議於2021年5月27日下午4時,假大埔區議會舉行。大會議程中,也先選出一位主席及兩位副主席。秘書處於在提名期限前,收到一份提名名單,獲提名主席者為劉志成博士MH;獲副主席提名者有胡綽謙先生,另一位副主席提名者為林啤先生。結果由三位當選。
劉志成博士於成為大埔北分區委員會主席後,隨即主持議程。他對於今次成為大埔北分區委員會主席,感覺責任重大。「因為大埔北近期有甚多大型基建發展,如海濱公園、龍尾泳灘、汀角路交通、三門仔碼頭,聯益鄉又有很多條村需要關注,如何擅用資源?如何協調18位委員的構思和想法?都是我的責任,希望能把工作做好。」
對於民政事務處設立「大埔南分區委員會」及「大埔北分區委員會」,大埔鄉事委員會林奕權主席認為此安排非常好。「在這段日子內,大埔區議會的議事能力不高,的確需要新的分區委員會出現,可以加強大埔區內的工作進度,特別是很多民生工作,特別需要分區委員會的力量去推動。」
過去一年,不少具大埔特色及傳統之「龍舟賽」、「耆老千歲宴」、天后宮巡遊等社區活動完全辦不到,林奕權除了覺得遺憾,也欣幸有分區委員會的設立。「如今有大埔南和大埔北分區委員會,可以透過它們重新審批民生事宜,有些事未必需要經區議會,那便不怕給人無理反對。地區工作不應政治化,而應實事求是,不可能政治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