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社長的話 林奕權
香港是個國際大城市,又是個自由港,言論很自由。外國勢力便利用媒體蠱惑香港年青人不愛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很多損害中國形象的假新聞不斷出現,全部都是由媒體抄作出來,猶其是一些特別大的議題,如97,一國兩制,國安法,逃犯條例等,如非媒體不停在網上胡吹,新舊媒體一直不斷發酵事情,不斷抹黑,不斷發佈假消息,特別在標題上,更加嘩眾取寵,誤導市民,若非如此,香港普通大眾又怎會對國策有如此多的誤解。
97前,傳媒不斷發放不實言論,嚇得大批香港人賣掉物業移居澳洲、溫哥華,多倫多等。之後怎樣?之後便後悔不已。2019年之後,又有人移民,之後如何?相信又是後悔歸港。是媒體之失實言論,導致香港市民不辯是非,不懂掌握人生方向舵,整個香港社會給假消息弄得充滿緊張感,在這方面,媒體要付上很大責任,新聞報道影響力之大,完全不能忽視。
看過很多新聞,什麼父親毒打兒子幾天;沒有說明地點,資料又含糊,在近幾年逢中必反的日子,這些報道很容易把人引想到與中國或香港有關,基於反共文化影響,很多香港人就會評:「喺呀!大陸就係咁㗎喇!」卻原來事件發生在非洲,我覺得媒體在這方面真的有問題,這就是新聞誤導性之可怕。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媒體成立狗仔隊,如今很多傳媒的道德底線太低,是否真的需要做這些傷害國家,傷害人的報導才有人看?傳媒是否需要反思,究竟是市民喜歡看負面報導?還是媒體自己想走負面新聞方向?是先有讀者?還是先有黑媒體?從前媒體受尊重,是因為通過看報導,市民可知道世界大事、社會事件的真實性,具歷史和紀錄價值,又或通過閱讀副刊資訊,增加生活知識。如今,因為假消息滿天飛,媒體不再受尊重,也是時候,新聞工作者重新正視行業的道德和存在價值了。
傳媒應有職業道德和教化責任,小朋友也會看報,所以媒體不能為了商業收益,為了吸引眼球,胡亂以黃賭毒等下流內容,影響年青一代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有言論自由是好事,但道德底線一定要掌握得準確。
任何事都不能過份,過激。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可過猶不及。傳媒工作者一定要持平,中立,冷靜分析事件,不可在文章上誤導市民,更不可在標題上混淆視聽,不清不楚,這也是我辦「大報」的方針,我覺得,為免禍延下一代的「三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政府是時候對黑媒體加以管制了。